会员登录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资产管理业发展任重道远
 日期:2017年08月08日 文章来源:上海金融报 浏览:2125次 

  日前,由《21世纪经济报道》、浦发银行联合主办主题为“统一监管趋势下的破与立”的2017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截至2016年末,我国大资管规模已突破百万亿元,此次年会认为,在金融去空转、降杠杆背景下,资管业务发展有阵痛、更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资管业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传统而创新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目前,从全球来看,资产管理行业是整个金融服务业里面资金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1997年以来,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在6%左右。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资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资管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连接投融资渠道,满足了居民个人财富管理和企业融资需求。”此次年会上,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首先肯定了资管业的重要地位和积极贡献。
  浦发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伟表示,银行资管业务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2013年以来,银行资管业务规模一直稳居行业第一,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到2016年底,大资管行业总体规模是116万亿元,剔除重复计算部分,总规模在70万亿元左右,其中银行资管业务29万亿元,占比超过40%。
  “一方面银行资管业务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有效地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银行资管拓展投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低风险投资标的。以2016年为例,银行理财兑付客户收益是9773亿元,同比增长12%。”
  谢伟还说,“资管业务还改善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优化了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而且在具体业务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资产管理不仅带来了收入,还增加了银行服务客户的方式,而且对于银行经营理念转变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随着国民财富不断积累,我国大资管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以来,中国“大资管”行业跨界竞合与混业经营紧密契合的态势加速形成。以牌照放开、渠道扩充、投资拓宽为抓手的“资管新政”打破了资产管理业务分业割据的局面,业务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淡化,融合多种金融功能的创新业务模式层出不穷。资管行业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力量,资管规模从2012年27万亿元迅猛增长至2016年末的116万亿元。
  记者获悉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大资管规模突破百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突破29万亿元,信托资产超20万亿元,公募基金及其专户16万亿元,券商资管18万亿元,以及私募8万亿元。2012年至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7%,已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之后第二大资金“蓄水池”。
  “最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突飞猛进。一方面,来自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理财观念不断增强催生对其资产管理的诉求;另一方面,上一轮金融市场超级大牛市,包括2014-2016年的债券市场、2014—2015年股票市场以及2016年的期货市场,给行业发展带来春天,让机构、个人投资者不断加大对金融资产配置的投入,造就了行业的辉煌。”腾讯证券研究院、北京博睿达鑫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杰表示,更重要是,在金融行业创新驱动之下,资产管理行业层出不穷的产品体系与交易结构,正在颠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传统业态,朝着成为一个新型独立的行业开始纵深发展。
  如果时光回到十余年前,市场一定无法想象,如今银行理财规模已经发展到29万亿元,基金公司在共同基金外发展出多种产品类型,保险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形成巨大影响力,基金业协会到今年6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9708家,信托、基金、证券子公司会成为连接基础资产与投资资金之间的重要通道。今天,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实现了扩大、创新、突破式的迅猛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伴随经济的发展,居民通过财富管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Vanguard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总裁林晓东指出,目前,中国有全世界除美国以外第二大高净值个人人群,有8000万人口平均投资资产超过5万美元。在目前整个中国市场,中国居民大概25万亿美元是可以作为个人资产供投资的,而目前公募基金在居民个人财富占比不到10%,远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到50%。未来,居民传统银行储蓄的份额将减少,逐步转化为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的组合投资。
  “从发展前景看,资管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谢伟表示,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资管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这些国家的资管规模已经占了GDP的接近2倍。相比之下,中国的资管业务规模只占了GDP的80%左右,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其中银行资管又有先天的品牌、渠道、客户、资金、声誉等优势,发展潜力更大。国外先进银行表外资管业务规模和表内规模可以达到1∶1的比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这个比例只有16%左右,个别银行最高也只达到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的不断完善,银行资管业务必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谢伟乐观地表示。
  正视资管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资产管理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乱象。包括标准之乱、产品形态之乱、管理运作之乱、表外扩张之乱、风险承担之乱和市场秩序之乱。”陶玲在肯定我国资管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资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伴随着资管行业超常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波动也在加剧,从钱荒到股灾,从非标产品到信用债违约,从互联网金融到P2P风潮。尽管有外在经济环境的因素,但与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的运行模式必定有密切关系。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市场最为核心的功能之一是定价,近几年“资产荒”背后的本质是行业过于追求与经济周期不匹配的高收益率,却没有能够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正确定价,最终多次反映出来的就是流动性风险。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表示,资产管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很凸显,行业运作的模式和效率,与规模扩张速度之间差距非常明显。
  “比如说风险定价机制扭曲,使得金融市场最为核心的功能——风险定价功能发挥不畅,使得金融市场各类要素价格波动比较大。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竞争趋于激烈,原来比较粗放、简单的管理模式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另外,大家批评比较多的是金融市场内部循环,行业的同质化发展非常明显,产品数看起来很多,但是基础资产策略的设计到投资的范围高度趋同。此外,因为不同监管机构监管的行为和要求不同,导致监管套利广泛存在。”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认为,“今后资管行业将面临回归主动管理、消除监管套利、消除非标转标、服务于经济转型等四个趋势,对于大资管行业最重要的趋势是回归主动管理。券商资产通过压缩通道业务占比,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未来还是有较大发展空间。”
  汪杰表示,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开始放缓,央行有意识在逐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M2)规模,整个市场资金容量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机构重拳出击,整治金融乱象,“去杠杆、挤泡沫、防空转”等一系列强力监管措施开始逐步落地实施。
  “由于同业理财、同业存单形成的资产管理规模急剧下降,以及2015年6月份股市和2016年10月份以来的债券市场的"深度调整",同时严防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资产管理行业将面临着跨越式高速发展后的阶段性调整,规模为王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汪杰说。
  有专家预计,当中国资产管理行业2020年规模若达到170万亿元,届时将是GDP的2倍,是银行体系储蓄余额的75%。而日本在人均GDP达到3万至4万美元时,其资产管理规模是GDP的3倍,美国在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时,其资产管理规模是GDP的2倍,英国在2008年时资产管理规模也是GDP的2倍。因此不论从亚洲还是欧美的历史发展来看,未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成为影响国计民生、金融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资产管理行业有效支持的作用还需要提高。
  统一资管监管标准规制“金融降杠杆,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是今年的关键词。资管机构必然面临阵痛和调整,不破不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义军在2017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
  自1991年中国出现第一只公募基金产品、2004年推出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对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改进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规则差异、产品嵌套等问题也逐渐呈现,市场秩序有待规范,迫切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标准,切实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指出。
  知名财经评论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莫开伟表示,从目前资管业务现实看,金融机构早已在资产管理领域形成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仍是按机构类型进行监管,难以适应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监管要求,更滋生了各类机构的资管产品标准不同而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
  今年以来,“一行三会”密集出台政策,整治行业乱象,弥补监管漏洞,打击监管套利行为,强监管成为大资管的主要特征。特别是银监会下发的“三三四”检查文件,即“三违反”、“三套利”和“四不当”,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当下金融市场和同业市场的违规套利行为进行了点名,并要求自查。证监会也对资金池业务进行了涉及存量和增量的全面整顿。
  毫无疑问,强监管是2017年资管行业的第一关键词。一边是金融去杠杆、去空转,另一边是对金融违规乱象的整治,对资管机构而言,今年业务合规的压力首当其冲。
  此次年会发布了《2017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报告课题执行负责人王芳艳表示,中国实行多年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系,虽然各领域监管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却愈发无法适应混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银行表外业务规模剧增,资管通道层层叠加,使得底层资产不清,且股市、债市、汇市、房市及大宗商品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明显增强。
  显然,行至十字路口的我国大资管行业正在等待顶层设计建立的统一监管框架落地。此次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资管业务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同机构之间缺乏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所致,未来统一资管新规后金融机构加快转型的过程可能较长且更加痛苦,但对行业长期发展而言是机会。
  “现实表明,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协调和统一监管规制,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央行牵头起草《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显得意义重大,也得到了行业高度认可。资管业务统一监管,不仅能够防范资管行业为规避监管的各种套利行为,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防止资金空转,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进金融脱虚向实。”王芳艳称。
  谢伟表示,从监管角度看,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之内还需要保持不同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将分业监管和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有效结合起来,使得不同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未来,随着规则的统一和市场的规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将会更加有序。
  “大家在银行理财转型上现在已经形成高度一致的共识,前一段时间大家迷茫、恐慌,甚至想办法怎样博弈,但现在大家是理智的。”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建议,监管应考虑不是银行资管要做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样让商业银行资管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健康转型。
  “统一监管,重要的是要树立资管业务监管的新理念,包括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落实功能监管、坚持穿透式监管、严格行为监管、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强化监管协调。”陶玲指出。
  无论如何,统一监管的整体思路已经明晰,但具体如何突破当前的监管壁垒,在各资管业态的同与异之间达成平衡,做好顶层制度框架安排,需要我们对监管现状有更为深切的认识,同时也需要改革的智慧。
  对于下一步资管业发展,与会人士一致认为,要在变局中积极转型谋求发展。“大资管行业每家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大银行资管以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为主,券商、基金更多在资本市场布局,因此行业之间要发挥不同的资管主体特色进行互补性合作,”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裁彭向东称。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蔡涛认为,MOM和FOF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银行资管借力MOM和FOF,是有效利用外部投资能力、扩大资产配置领域,提升主动投资能力、实现银行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谢伟指出,必须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实现资管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为业务在产品和资产端的获客提供便利,而且在风险管理、投资交易和理财服务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这些前沿技术的具体应用,升级优化现有的资管业务流程,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率。
  未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