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多份支持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出台后,相关配套细则紧跟落地。
昨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工程,将在增信环节、注册效率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有利于疏通保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应充分发挥期限长、规模大、收益率合理的比较优势,把握好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工程的政策红利,有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实现保险资金投资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双赢。
简化环节 扩大免增信债权范围
近期,保监会连续下发多份文件支持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包括《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等。
此次《通知》的出台,是监管部门推动文件精神落实落地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通知》的核心是,针对通过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的特点和现状,给予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简化增信环节,扩大免增信债权投资计划的范围。《通知》中明确表示,“债权投资计划投资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重大工程,且偿债主体具有AAA级长期信用级别的,可免于信用增级”。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现有监管规定,债权投资计划免增信条件较高,关键指标是要求偿债主体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资产不低于300亿元、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亿元。但能够同时满足这些指标的融资主体并不多,如通过Wind系统测算,同时满足上述指标的国内发债主体仅155家(金融类企业除外),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资金投资重大项目的力度。
“从行业特点来看,地铁、轨道交通、铁路建设投资公司等基础设施投资企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企业一般营业收入较低,难以达到免增信要求。因此,部分信用资质很好的企业只能采取以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自身进行担保的增信方式进行融资,实际上增加了偿债主体的融资成本和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上述人士进一步补充说。
针对这一问题,《通知》在原有免增信条件之外,扩大了范围。据上述人士分析称,这次受益于《通知》落地、获得政策支持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能源、交通以及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资规模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免增信的扩围,也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出的决定。上述人士解释称:“在项目论证、立项和审批等阶段,相关部门已进行了严格评估和规范,投资风险可控。适度简化增信环节,可在不增加实质性风险的同时,简化交易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有效投资。”
提高效率 重大工程优先受理
除简化增信环节之外,另一项政策支持是:对于重大工程,给予优先办理,提高注册效率,以满足重大工程融资时间紧、效率要求高的需求。
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建立绿色通道,是保监会在支持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监管思路。比如,在不久前发布的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投资的相关文件中,就明确表示“对符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脱贫攻坚和雄安新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PPP项目,建立专门的业务受理及注册绿色通道,提高运作效率”。
政策频推 对接实体经济更顺畅
自近年来政策频频落地以来,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已出现明显变化。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的投资规模、投资范围、产品形态、交易结构、产品发行效率等,相比过去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比如中石油管道项目、粤东西北产业投资基金项目等,有力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末,保险资金累计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基金、信托等形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4万亿元。
另一组来自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至2017年3月末,保险资金投入6260.04亿元;自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规划出台至2017年3月末,债权投资计划投入1844.08亿元;自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领通过至2017年3月末,债权投资计划投入903.42亿元。
据了解,保监会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监管政策,按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进一步疏通保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通知》中明确表示,“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中国制造2025》、河北雄安新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的,注册机构建立专门的业务受理及注册绿色通道,优先受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