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央行超额续作MLF后,市场纷纷认为降准预期“落空”,然而,央行却出乎市场预期宣布将实施降准。
3月17日,央行网站发布消息称,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记者注意到,这是央行年内首次实施降准,上一次降准是在2022年12月5日,同样是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加大公开市场和MLF操作规模,实现净投放,保持了流动性总体稳定。今年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向好走势,但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稳固,适时采取降准措施,向金融体系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机构资金成本、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对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将发挥积极作用。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本月15日,央行开展4810亿元MLF操作,包括中信证券、开源证券、招商证券在内的多家机构普遍认为,本次宽幅超额续作落地后,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降低。由此看来,本次央行降准时间节点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民生证券分析师谭逸鸣此前在研报中表示,央行降准的概率在提升,他认为今年3至4月或存在一次降准,幅度可能在0.25个百分点。
谭逸鸣认为,降准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高频数据显示当前经济修复延续性仍待进一步观察,故而大方向上看货币政策仍需维持有利于宽信用的环境;
二是在宽信用持续推进下,资金面仍将延续承压,但从央行近期表述看,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是基调,故而央行仍需适度积极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三是今年以来同业存单和逆回购到期规模均较大,银行负债端持续承压;
四是央行对通胀和海外加息仍较关注,但当前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并不显著。
记者注意到,不算本次,自2018年以来,央行前后降准14次,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至不到8%。本次央行再次宣布,将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关于降准的目的,央行表示:“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有助激发实体融资需求
降准能让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释放低成本长期资金,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提高银行放贷的意愿,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实体有效融资需求。
分析本次降准的影响,温彬表示,当前海外银行业风险加大,全球流动性承压,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今年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向好走势,但整体复苏基础尚不稳固,需要货币、财政等政策继续协同发力。
基于此,为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缓解年初以来银行缺长钱的压力、配合财政前置发力,以及稳定市场预期等,央行在加大MLF超额续作的同时,继续通过降准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提振信心,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和银行业平稳运行。
温彬补充说,降准对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更为有效。近几个月来,MLF虽然延续加量投放,但是价格偏高,不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在当前银行业负债成本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央行适时降准,有助于更好激发实体融资需求,稳经济、降成本,并有效缓解银行负债和经营压力,增强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从影响房地产的角度指出,降准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对于房地产等领域的支持。降准实施后,对于房企获得更多的开发贷款支持和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央行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