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公布了10月份金融数据。从数据来看,社融增量规模、增速均不及市场预期,新增信贷也出现超季节性回落。
“10月份金融数据下行,除受楼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外,更多属于季末透支效应的体现,符合今年以来金融数据波动的一般规律,并不代表宽信用进程逆转。”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展望后期,在季末透支效应退去、财政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增长取向的带动下,11月份新增信贷有望恢复同比多增,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也将恢复上行。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主要增长点,也是当前宽信用的一个主要发力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展望四季度,不及预期的金融数据、相对温和的CPI、外部加息预期减弱等因素意味着货币政策空间或进一步打开。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应如何发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首先,货币政策要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稳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规模,为实体经济创造合意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工业、普惠小微、绿色、科创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其次,要做好对困难行业企业的帮扶工作,鼓励银行因企施策,采取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缓解企业经营负担,给予企业更多的腾挪空间。此外,要密切关注外部因素冲击,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走势,鼓励企业积极使用衍生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在此背景下,市场普遍认为年内存在降准的可能,尤其是在年底MLF大规模到期的情况下。数据显示,11月份、12月份分别将有10000亿元、5000亿元的MLF到期。其中,11月份的到期规模为年内最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考虑到年底MLF到期量大,不排除通过降准置换部分MLF的可能,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适度下行。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支持,稳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就业和消费复苏。
浙商证券研报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仍以稳增长、保就业为首要目标,维持稳健略宽松的政策基调,核心仍是宽信用。预计后续存在进一步降低5年期以上LPR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