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市场视为鸽派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突然展现了偏鹰派的一面。
美国当地时间11月30日,鲍威尔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时表示,鉴于目前美国通胀压力高企,讨论美联储是否应当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购债减码(Taper,即缩减购债规模)将是“合适的”。他预计,美联储将在12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今年11月初,美联储宣布从11月晚些时候开始逐月削减购买资产规模150亿美元,包括1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5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如果保持这一缩减购债速度不变,美联储将于明年6月份结束资产购买计划。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日,鲍威尔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又重申了此前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表态,即美联储决策者会在下次会议上讨论是否提前数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他还表示,缩减购债规模不一定会对市场造成破坏性影响,即使在缩债之后,美联储仍有高度宽松的政策,这意味着缩债是合适的。
加大缩减购债规模是更加趋于理智的判断
“鲍威尔此前对高企的通胀一直表示是‘暂时的’,这种判断多少有些失误。在这两天的听证会上,鲍威尔推翻了‘通胀暂时论’并表示加速Taper是合适的,这种判断可能更加符合当下美国的真实情况。”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加速缩减购债规模可能是美联储更加趋向理智的判断。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白雪也认为,鲍威尔对加速缩减购债规模的表态,不仅是趋向理智的判断,更是在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导致未来疫情不确定性加大,以及美国经济“高通胀+弱复苏”困境下,反复权衡采取的“缓兵之计”。
白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进一步分析称,事实上,鲍威尔通过对通胀表态的纠偏,表达出美联储对通胀风险更加重视,并向市场传递可能加速Taper的信号,其目的可能有两点:一是通过作出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表态,压制市场通胀预期,避免通胀预期过高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提前结束QE可为美联储争取更多政策观察的空间,而且不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太大冲击。在目前美联储面临既需要宽松支持经济,又需要强化控制通胀的两难之际,加速Taper成为权衡后的最佳政策选择。
“松油门”不等于“踩刹车”
加速缩减购债规模是否意味着加息将提前? 对此,前述两位分析师均持否定观点。
明明认为,正如鲍威尔此前所言,缩减购债规模和加息之间没有机械的联系,加息的门槛要远高于缩减购债规模。因此,即便缩减购债规模提前结束,目前也无法确定加息会提前。具体加息时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美国就业市场复苏的情况,尤其是就业参与率、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族裔群体的均衡复苏情况。当前,仍然维持首次加息会在2022年四季度的判断。
但在白雪看来,“松油门”不等于“踩刹车”。
“美联储认为通胀属于‘短期性质’、主要由供应问题引起。因此,加息无助于解决供应侧引发的高通胀问题。在疫情不断反复背景下,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收紧节奏仍将保持谨慎,即使加快缩债,主要目的也是留出政策缓冲空间,并不代表明年会提前或频繁加息。”白雪表示,不宜对美联储加息时点和频率作出过于激进的判断,甚至不排除受疫情影响,美联储可能出现加息延后的情况。总体上看,美联储货币政策前景能见度较低,政策收紧进程会相机而定。
对我国金融市场外溢影响有限
需要注意到的是,无论美联储货币政策后期如何演变,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都相对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在近期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明确表态,“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上轮相比有明显不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影响有限”。一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二是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三是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四是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
“鲍威尔在本轮缩减购债规模前的沟通做得非常到位,这也使得缩减购债规模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效应基本可以忽略。”明明表示,“接下来即便缩减购债规模提前结束,鲍威尔同样也会充分地提前沟通,以最大程度减小对市场的冲击。在这种假设判断下,我们认为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效应总体可控,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白雪也认为,我国央行从2020年下半年就开始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节奏上明显早于美联储。而且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货币政策“收水”,我国央行已做了前瞻性安排。因此,无论美联储货币政策节奏如何变化,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都将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