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他们对于贷款利率其实并不那么敏感。对于他们来说,拿到贷款,企业能够运转起来才是最重要的。”重庆市银监局副局长向恒如是表示。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人士和实体企业主也发出类似感慨。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赴重庆、广东、福建等地调研时了解到,今年以来,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增强,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融资结构的长期失衡,仍旧导致实体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
专家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有新贡献,亟待优化融资结构,并围绕实体经济需求进行创新和转型:一方面,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要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归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另一方面,提升直接融资占比,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重点领域、项目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融资难困扰中小微企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期间,看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两面”:一面是小微企业很多是轻资产企业,缺乏合适的符合传统要求的抵质押资产,小微企业“融资难”;另一面是传统银行产品难以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银行的确“放贷难”。
根据民营经济研究会此前发布的报告,51%的小微企业感到融资是发展中的最大困难,而对融资便利性感到满意的只有27%。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中也指出,从所有制情况看,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方面,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而民营企业处于劣势地位。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看来,上述困境的根源在于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来有两个明显失衡: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占比失衡;二是间接融资中客户主体的失衡,即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占用信贷资源较多,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获得的资源较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浙商银行发布的报告《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指出,2016年在全部近182万亿元信用总量中,政府部门为36.8万亿元,占比约20%,较2009年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政府占比由2009年的11%下降到2016年的7%,而地方政府占比在同期则由4%上升到14%;非金融企业为110.8万亿元,占比从2009年的71%下降到2016年的61%;居民部门为34.3万亿元,占比从2009年的15%上升到2016年的19%。换言之,2009年至今,我国更多的资金流向了与房地产直接、间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
数字的背后,或许正是实体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所在。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指出,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现在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让企业感到“缺血”;二是融资成本比较高,让企业感到很难;三是抽贷与断贷现象时有发生。
银行主动下沉客户结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少银行业内人士道出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大痛点:一是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如何适应服务小微企业的需要;二是如何设计出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产品等。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发现,在监管部门引导及银行战略转型等驱动下,银行纷纷主动下沉客户结构,信贷资金真正开始回流实体、小微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7月21日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回落的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与农村贷款均较快增长。2017年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季末低1.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0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的38.1%,比一季度占比低2.3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0.1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增速比上季末低4.9个百分点。
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加上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的助力,小微企业开始成为“香饽饽”。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小企业业务部副总经理何明波表示,“围绕支持‘双创’,建行坚持‘以小为主、以微为重’,依托多功能平台、金融生态圈、供应链等,用好助保贷、税易贷、小微快贷等创新产品和模式,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得风生水起。”该分行2016年先后向6921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77.5亿元。
除了客户结构下沉,银行的偏爱也逐渐从大国企、大型制造企业等,转向新能源、新科技、绿色环保等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的领域。
创新举措剑指“拦路虎”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增长、创新与实体经济不协调,饱受诟病。不过,记者在近期的调研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商业银行的努力和转变。缺少抵押和担保,是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尤其是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就难在处于种子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的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又得不到价值认可。用传统的、对待成熟企业的办法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是“上山捕鱼”。
如何创新、细化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双创”潮涌,为解决科技企业、大学生创业等“双创”主体轻资产、无抵押、融资难的“痛点”和“难点”,建行创新推出了“小微快贷”,将互联网与大数据有效结合,让那些因信息不对称、缺少抵质押担保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将获得低成本融资变成现实。
战略转型仍在路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认为,国有大型银行正面临挑战,综合化经营程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涉及资本市场的一些业务参与度有待提升。另外,零售业务的智能化和电子渠道化也应有所增强,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惠民效率。
“首先要确保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差异化政策落地。”庄聪生建议,其次是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刺激改革、提高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引导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对小微、“三农”战略性新兴农业和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也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曾刚认为,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银行的规模和股东机构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但目前它们服务小微实体经济的能力受到制约。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应与大型国有银行的战略转型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服务民营经济的能力。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规模。
在刘健看来,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首先要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尤其是债券和股票市场,要让更多企业主体加入。其次,要适当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对股票市场而言,进一步开放可能会涉及资本流动和风险,因此在债券市场的开放上就要提速,促进企业债务融资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在调研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对于优化间接融资结构、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求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支持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业的步伐在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