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300万亿资产一路狂进的中国金融“巨轮”迎来了一次航向的重新修正。
修正指令的发出来自于7月中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未来五年中国金融的行动纲领在这次会议上诞生。
回望过去五年,中国的金融生态与过去数年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在“稳增长”的宽货币政策环境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诸多乱象和风险苗头也随之显现,如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上升,甚至金融市场中还接连遭遇了股市的动荡、债市的大起大落以及汇市的波动等。
随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依然“嗷嗷待哺”,融资难融资贵并未明显改善。
正因为此,在围绕维护金融安全、防控金融风险上,从防范处置风险,再到监管协调机构的设立等等,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而更为重大的意义是,此次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将金融拉回到了正轨上,让金融回归本源成为了主旋律。
重新定位金融
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事实上,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中去观察,此时举行的金融工作会议的背景也显得尤为特别。二十年前,在全国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召开的时候,正好刚刚经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危机虽无从谈起,但风险隐患则未曾远离。
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最常被提及的,但过去几年金融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脱实向虚”,央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意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在虚拟经济中空转,推动资产价格一路飙升,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资产荒。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称:“金融发展,一是金融业自己的发展与改革,要往前走,大中小金融机构都要发展起来;二是金融发展是为了服务好实体经济,这是本源,过去几年金融脱实向虚,脱离了这个本源,所以现在要回归本源。”
事实上,对金融业的人来说,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此次会议举行前,从去年年底我国金融市场便已经开始了一系列去杠杆的举措。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罕见地提出了要金融安全底线的基调。“现在对金融调整下基调确实很有必要,我们做这一行的都能感受到,有些资产价格上涨得太离谱了,以至于整个社会心浮气躁,无人安心扎根实业。”北京一家金融服务集团创始人表示,国家自上而下地对金融进行重新定位,也将对整个经济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社会原有的投资逻辑会有深刻的改变,恐怕会是基因层的改变。
监管新格局
在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另一个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监管新主体横空出世。中国金融业进行统一监管的探讨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稳定发展委),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这个新的监管框架对“一行三会”做出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央行专注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三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专业化的行业监管职责。
事实上,金融稳定发展委应该是就从协调“一行三会”监管的角度出发来达到“补齐监管短板”的目的。目前,官方尚未对金融稳定发展委披露更多的细节,其职能范围如何、人士安排任命等问题都尚是悬念。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谈到,当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滋生。而金融监管不协调、监管缺失、执法不严等问题不断暴露,不适应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发展。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是为了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沈建光认为,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这一机构必然有别于早前存在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后者仅仅具有协调的职能,而金融稳定发展委享有其决策职能,层次定位更高,权责也将更加明晰。二是机构领导的级别会更高。
可以预计的是,在金融稳定发展委设立之后,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使命或将被取而代之。而更重要的是,金融稳定发展委的所承担的职责将远远超出监管协调的机制,而是有望成为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监管的核心,金融业迎来统一监管的时代。
创新变奏
在以“防控风险”为主基调的此次会议中,曾在过往数次金融工作会议中频频出现的“金融创新”此次已鲜有提及,在对待金融市场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互联网金融等问题的态度上,都明显弱化了金融创新的概念,进而转向强化监管的主基调。
事实上,过去这几年,我国金融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金融在五年前尚未出现,而就在这短短几年时间也已经超过了欧美等国家,但与此同时,亦是乱象丛生。
P2P理财、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金融资产交易所、资产证券化等等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屡见不鲜,但其中不乏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庞氏骗局”,P2P热潮后一地鸡毛,一些平台在泡沫破灭后跑路,令众多参与者血本无归,校园贷等高利贷嫌疑的产品披上了创新的外衣等等,特别是e租宝等数起大案,导致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也暴露出了监管中的不足,以至监管部门和最高管理层不得不重拳出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日前就公开指出了金融科技领域出现“五个失衡”——金融科技公司之间发展失衡、数据分布和数据使用失衡、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发展的失衡、Fintech(金融科技)和RegTech(监管科技)发展的失衡、金融消费发展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失衡。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基调,已经从促进发展走向规范发展。
“诸如蚂蚁金服、陆金所等等诸多互联网金融的巨头也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弱化其‘金融’属性,而强调‘科技’属性,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其他公司也纷纷打出了‘科技金融’的旗号。”上述互联网金融领域人士称。
而另一个被广泛关注到的表述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这样的表述尚是首次公开提出,凸显出了监管层对于金融创新的管控亦将更加严格。
“对于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我觉得监管层会出台更多的监管政策,尤其对于P2P、众筹、数字货币等监管现在都是缺失的。”胡一帆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