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间,央行官网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下称“报告”)称,中国步入“大资管时代”。截至2016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60多万亿元。并且,央行的报告还对2016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对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改进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规则差异、产品嵌套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报告称,在实践中资产管理主要出现以下几种业务类型。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等。
“由于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等监管标准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等因素,出现了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多层嵌套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报告称。
报告认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五方面主要问题: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对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风险和问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报告称。
具体来看包括六方面内容: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限制层层委托下的嵌套行为,强化受托机构的主动管理职责,防止其为委托机构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对基于主动管理,以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为目的的运作形式给出合理空间。”报告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