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了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宣昌能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在强化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设施、民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宣昌能表示,从总量看,信贷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前两个月新增贷款6.37万亿元。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增长保持高位,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宣昌能表示,今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3%左右,也就是说,名义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大体是8%左右。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分别是9%、8.7%,总体看是不低的,与预期增长目标相匹配,依然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总的来说,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金融数据不能只看增量和增速,还要关注存量质效的提升。同时,金融松紧程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松紧适度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资源投向更高效的行业企业。”宣昌能表示,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信贷需求,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同时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对于各方关注的资金空转问题,宣昌能表示,资金空转问题在加强监测,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并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在显现,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会更大。
信贷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
人民银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债权达到历史新高,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去年8月以来扩张了5万多亿元,但信贷增速相对较慢,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
针对上述问题,宣昌能表示,根据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以此实现法定目标。人民银行实现目标时,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
“其中,降准会减少准备金需求,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央行资金有替代作用;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债权,会主动投放流动性。降准多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小一些;降准少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大一些。”宣昌能表示,具体使用哪种工具,需要结合不同形势需要,在量上也会有多有少,总体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宣昌能进一步表示,国外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也很受关注,特别是国外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量化紧缩等,也是因为他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零,调节余地很小,更多是通过主动扩表和缩表来调节流动性。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宣昌能表示。
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
去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门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刘苏社介绍称,到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
从支持领域看,1万亿元增发国债中,超过一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超过2000亿元用于京津冀等地的灾后重建,其余资金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以及森林火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从项目进展看,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增发国债项目的调度机制,已经开始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调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刘苏社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完善支持领域,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总的考虑,就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方案后,会同有关方面迅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刘苏社表示,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支持一批高质量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抓紧推动出台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深层次障碍,与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落地。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财政支出体现出靠前发力,进度加快。”廖岷表示,今年1至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1至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5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廖岷进一步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强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望全年,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积极作用,这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长期增长态势,筑牢财政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廖岷表示。
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刘苏社表示,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29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个,总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去年后几个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今年1至2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下一阶段,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刘苏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保持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态势。一方面,完善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投”。目前正在研究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民间投资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拓宽投资空间,让民营企业“有的投”。主要是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管好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此外,还将强化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投得好”。建好用好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投贷联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等机制,加强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和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更多的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同时,还要加强对促进民间投资工作的评估调度,充分调动地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PDF电子版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