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交所副总经理董国群在2023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表示,近期科创板指数徘徊在历史低位,科创板估值逻辑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
董国群指出,一方面,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持续改善,部分科技行业景气度企稳回升;另一方面,中国科创企业的估值应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既要认识到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积累,引领全社会进步的赋能作用,更要认识到“硬卡替”企业对国家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具有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针对下一步工作重点,董国群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上交所将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持续推进科创板建设,不断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持续加大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创板引领、示范效应,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更加精准高效支持科技创新。
二是推动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功能,持续优化资本市场各项制度供给,增强市场资源配置、服务产业体系发展的能级。
三是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加快推进投资端和交易端改革,持续提高监管和服务效能,提升上交所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董国群认为,当下,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唯有加速“新技术+新经济”的耦合,打通“科技驱动—代金融—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方能更好促进融合发展水平,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
据董国群介绍,自开板以来,科创板始终坚守“硬科技”的板块定位,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枢纽功能,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而言,一是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截至10月底,科创板累计支持562家科创企业上市,IPO筹资额近9000亿元,占同期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的40%以上,总市值超6万亿元。
二是板块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推动构建以行业龙头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三是助力关键产业链加快实现自主可控。科创板六成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国产化发展,三成公司持续推出行业内具有首创性的技术或产品。已上市公司中,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公司数量超过六成。
与此同时,科创板亦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
在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活力方面,数据显示,科创板超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三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
在引导资金向“硬科技”领域汇集方面,科创板的推出吸引了更多早期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激发了“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积极性。据统计,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此外,科创板独有的询价转让制度,实现了创投资本与机构投资者的有序“接力”,为创新资本高效循环提供了有益补充。
在营造服务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方面,科创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围绕发行承销、交易机制、指数投资、持续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和高效循环,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市场生态。
董国群指出,从投资者结构来看,科创板“机构市”初步形成,已成为境内机构化、指数化程度最高的板块。据介绍,科创板形成了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的指数体系。科创50ETF产品推出不到三年时间,规模突破1400亿元,稳居境内第二大宽基指数ETF。13只科创50指数相关产品在新加坡、韩国等境外多个市场上市,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