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大有研究理财周报》总第549期导读
 日期:2023年01月02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浏览:830次 

 

       2023年,“扩大内需”怎么干?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同时,扩大内需的两份政策性纲领文件接连出台,从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双重角度予以布局,标志着扩大内需战略正式进入政策落实与实施阶段。
       促消费将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消费作为内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议也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在受访人士看来,扩大消费的关键在于稳定收入预期,可从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等多重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脉,在其中大有可为。
       扩大内需升至新高度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2022年首次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表明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工作主基调。
       同时,12月以来,两份重磅文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简称《纲要》《方案》)接连出台,对扩大内需的重视程度升至新高度,也对未来一段时期实施的路线图予以细致布局规划。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纲要》《方案》的出炉,标志着扩大内需战略正式进入政策落实与实施阶段。历史上扩大内需战略曾在1998年、2008年、2015年重点提及,本轮扩大内需战略推出时的宏观环境与此前几轮的有较大相似性,即外需下行压力加大,但也有明显战略部署差异,即强调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至于本次规划纲要的要点,高瑞东概括为三大方面: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及提高供给质量、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消费层面,未来消费扩容的核心或在于服务、新型和绿色低碳消费。投资方面,未来稳投资主要以技术改造和新基建为核心。供给与安全方面,一是发展新产业新产品适应新需求,二是着力保障粮食、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当前西方市场面临滞胀风险与库存压力,2023年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可能受到影响。从趋势看,一些国家加速推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调整,对我国进行脱钩断链,制造业也在全球主要国家竞争性发展。”湘财证券分析师何超表示,为了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都要求我国必须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多措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是内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稳定收入预期的方式促进消费。
       当前,我国消费存在多方面问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第一,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近年来虽有上升,但在国际比较中仍偏低,经济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仍需时间。第二,居民消费率近年来整体下行,疫情暴发更是急剧下滑,与就业形势和经济预期较差导致预防性储蓄攀升有关。第三,消费结构上,我国恩格尔系数远高于发达国家,结构升级有较大空间。第四,中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分层现象凸显。
       扩大消费的关键,在于稳定收入预期。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渠道主要有:其一,劳动力要素。保障和提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以工代赈,有一定概率会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或额度。其二,土地要素。进一步盘活土地要素,有序推动农村宅基地出租、流转、抵押,促进农村居民从土地获得财产性收入。其三,资本要素。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养老金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新模式。
       至于解决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这一实践问题,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国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多管齐下,立体推动,形成合力。其中,关键理念是要让政府在减少(最起码不增加)税收和压缩开支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具体思路是,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其盈利能力。当前可重点推进城投公司转型升级,将其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转变为资源整合平台和利税创造平台。条件好的,甚至可经过多年的精心运作,将其打造成世界500强企业。市属国企强大了,地方政府自然就有钱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自然得以增长。”
       与此同时,王国进认为,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创业、吸引人才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民间资本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企业家为城乡居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对创业失败的包容度。其次,因地制宜,做强本地优势产业。可根据本地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持点,筹划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居民就业、创业模式,或引导城乡居民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利用朋友圈、行业圈等开展本地特色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经营。此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还可探索集体经济公司化、村民股东化、村民承包土地资本化等增收措施。
       金融活水激发活力
       目前,国内经济面临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国内促内需、稳经济压力较大。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脉,有助于精准缓解实体重点领域的融资难题,同时也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方案》指出,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生态环保、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重大项目和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合理扩大债券融资规模,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综合效应方面作用明显,而项目资金及时到位有助于推动重点基建项目尽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大型基建项目融资规模大、建设和投资回报周期长,这就需要扩大中长期贷款与之配套。一直以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存在短板,国内需要积极主动作为,推动金融部门提升服务能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创新发展新动能壮大,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同时,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融资功能,对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金融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周茂华看来,后续落地主要是稳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不断完善退市制度等,建立健全公平、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市场制度环境,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不断拓宽科技创新等企业融资渠道;同时,推动资本市场创新发展,不断丰富产品体系。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PDF电子版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