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近期组织专家对资管行业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相应研究报告。其中,券商资管篇报告——《券商资管行业发展趋势观察》指出,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券商资管业务规模连续4年下降,从2018年末的13.36万亿元降至2021年末的8.24万亿元,降幅达53.13%。从年度增速来看,经过2018至2020的快速下降。2021年的规模下降速度明显缓和,规模已基本实现止跌企稳。随着通道业务的逐步出清,券商资管的业务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数据上看,2021年同时进入资管规模月均排名与主动管理规模月均规模排名前20的18家管理人中,主动管理产品占比平均达到83.52%。券商资管业务已实现向“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本源的回归。受益于结构优化,券商资管行业整体收入规模不降反升。截至2021年末,券商资管行业收入为317.86亿元,相较2018年末增长15.59%,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报告指出,在发力主动管理过程中,券商资管机构普遍建立了相对全面的产品线布局。其中,固定收益产品仍然是券商资管机构发行比例最高的产品,构成了券商资管产品的基本盘。随着“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市场收益率中枢的趋势性下移,以“固收+”为代表的“绝对收益”目标多资产配置产品增速超过其他策略。另一方面,在相对收益领域,券商资管也在持续投入资源,其中不乏亮眼产品,从2021年的业绩来看,不乏表现亮眼的产品,如权益类的中金新锐(同类公募基金排名前5%),混合类的华安证券汇赢增利一年持有(同类公募基金排名前7%)等。
随着理财子公司运营步入正轨,理财子管理规模已占据银行理财的半壁江山,成为券商资管间接服务财富管理资金的新入口。另外,非银机构或将成为券商资管未来抢占的战场。报告指出,券商资管在深耕机构业务同时,也在全方面加大公募赛道布局力度,包括人才引进、系统建设、资质申请等各个方面,行业内参照东证资管,外部比照公募基金,力图通过丰富产品线、扩宽客户资金来源,为产品创新及规模增长积蓄空间与力量。对于相当一部分缺少公募资格的券商来说,筹备资管子公司进而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已成为“必选动作”,也有部分券商选择总部为主体申请公募牌照。
报告认为,现阶段,对于缺少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来说,大集合转公为切入公募赛道的重要途径。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共有32家不具备公募牌照的券商(含券商资管)完成了140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较2020年底新增102只。这类大集合设有严格的三年存续期,而现存转公最早的大集合也即将在今年8月份到期,预计后续到期大集合产品的处理方式将会备受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各家管理人纷纷加大科技投入,部分券商设立科技子公司,各家数字化进程不一,但总体来看,券商资管在金融科技业务的资本、人力投入显著加快。报告指出,券商资管行业在数字化的转型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是客户端、投资端和运营端。在客户端方面,采用新的技术获取客户,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客户体验。例如部分券商加强与科技服务公司的融合,将智能投顾技术平台应用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场景,在获取客户财务情况、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信息后,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客户实现调仓决策。在投资端,在基础金融数据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券商资管本身投资研究优势,通过知识管理实现投研成果工具化,力争获取超额收益和输出更好的服务;在运营端,主要是通过精细化运营,提效率控成本,例如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营平台,优化交易系统,推进智能风控建设等。
最后,报告总结认为,在“资管新规”发布后的4年里,券商资管行业积极拥抱监管,发力主动管理,优化业务结构,真正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立足新的发展模式,券商资管不断夯实投研基础,丰富产品线布局,借助“数字化”赋能发展,致力于实现同质化服务向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转变。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券商资管将更加注重践行社会责任,助力国家战略,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在大资管竞争格局中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