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大有商学院>>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中国老龄金融业发展报告》
 日期:2015年10月15日 文章来源: 浏览:1967次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老龄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老龄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因此,推进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创新、建立健全老龄金融体系,引导市场在老龄产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是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需要,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保障。

 

        一、人口老龄化给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一)概念界定
        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本文将老龄金融的概念界定为:与养老有关联的储蓄投资机制,具体指全体公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以及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服务等。主要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金融服务方式。老龄金融业是指经营老龄金融商品和提供老龄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
        (二)人口老龄化给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银行储蓄、信贷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投资产品类型少、选择单一,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总体不太景气、老年人医疗费用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很多人选择银行存款的方式养老。从长期来看,当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大量的取款养老行为将会引起总体储蓄率下降,这又可能迫使利率上调。预计储蓄水平的拐点将会在2025年左右发生。
        2、人口老龄化可能降低证券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
        老龄化会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首先,不同年龄段人群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不但会影响储蓄率,而且会改变其资产投资组合。
        目前中国老龄金融产品主要有银行储蓄及代发养老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老龄金融产品类型雷同,缺乏创新,也没有很好地依据老年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需求来进行设计。
        3、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等保险体系产生巨大冲击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保险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商业保险产生重要影响。
        4、人口老龄化对基金的保值增值提出更高要求
        按照基金的性质与种类不同,老龄化对基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障类基础基金的影响重大。其二,对于理财类基金产品来说,老龄化趋势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5、人口老龄化对信托行业环境和资本市场制度提出新要求
        老龄化趋势对中国信托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目前养老依赖的传统金融模式——社保、商业保险和家庭金融支持等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养老需求。从产品特性来看,信托模式相较于目前的社保和商业保险模式,十分适合老年人养老。社保和商业保险的委托人只能享有固定收益,资金保值增值部分的收益仅限金融企业或社保机构所有。而信托的功能在于管理资产,并努力使资产保值增值,而且信托有明确的收益人保护机制、税收优惠和破产隔离制度,这些产品特性都与养老需求相吻合。
        同时,信托行业也面临制度挑战。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将对信托行业环境和资本市场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养老信托产品真正发挥作用,中国必须在法律环境(完善《信托法》)、税收机制(确立养老信托的税收减免优惠制度)、资本市场条件(深化金融改革,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监管制度(推行审计间接监管和严格限量监管机制)四个方面为老年信托产品创造上市和流动的条件。
        中国金融业应该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这一必然趋势和契机,实现行业深化改革和老龄金融产品创新,以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
        6、人口老龄化加快不动产资本化进程
        首先,自中国实行房改以后,住房成为众多老年人最重要的财富资产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其次,可以预见当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退休人群可能会出现大规模出卖房产的情况,进而可能影响住房市场的总体供给与需求水平。
        (三)老龄金融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战略制高点
        未来数十年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一人口结构和趋势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冲击。
 
        二、中国老龄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中国老龄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较许多发达国家,中国老龄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养老储蓄为代表的传统老龄金融服务在银行类老龄金融产品中依然处于主流地位。
        1、银行业老龄金融产品
        老龄金融产品一直在中国老龄金融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不少老年人甚至将所有收入都投入储蓄,这实是一种低效的理财方法,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养老产品的单一和低效。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大银行以传统的养老储蓄为依托,积极创新,相继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老龄金融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纷纷转战“养老”市场,推出养老专属理财产品,一是扩大目标客户群体,将有养老需求的人群作为潜在客户来开发;二是可以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养老”不再只依靠保险这一渠道,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同样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老年人而言,养老储蓄不再是单一的理财方式,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银行基于“养老”理念推出了系列产品,这一方面体现出传统金融业的人口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现阶段许多银行也仅是就概念而炒作,所谓的养老专属理财产品与普通的理财产品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2、养老保险发展喜忧参半
        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1)基本养老保险。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8亿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商业养老保险。老年人是最需要保险的群体,老年人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3)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愿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非强制性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3、养老基金产品开发艰难试水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凸显出养老理财市场的巨大需求。基金公司从2012年开始纷纷试水养老基金理财产品,涉及公募基金、专户定投产品等多个领域。
        目前在养老金融产品方面,基金公司相较于银行、保险公司等更具有专业性与灵活度,但从渠道营销和品牌影响力来看,养老理财市场中基金公司还处于相对劣势。而且必须认识到,基金公司目前存在盲目扩张规模的短视行为,从养老基金理财产品的现状看,大部分打着“养老”的牌子,但实质上仍然只是一个大众化的理财产品,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对持有人未来的养老需求进行长期规划和安排,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4、养老信托业务亟待创新
        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养老信托可以分为资金信托、财产信托(养老资产信托)、遗嘱信托三种形式。其中,养老金信托是主要形式。
        信托作为专注于资产管理的金融产品,其诸多特性都符合中国养老的需求。未来应充分利用信托的产品特性,用其保证国家与个人的养老资金安全,增强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利用信托产品良好的组合特性,运用信托进行跨市场跨行业投资。
        5、养老证券投资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相对于基金、信托等理财产品而言,直接股票证券投资在养老金融产品序列中相对缺乏前景,但在投资结构与特征方面,债券市场存在一定的发展机会。
         (二)老龄金融消费者需求亟待开发
        为了切实了解当下老年人的实际养老状况,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于2013年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在综合考虑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操作性的前提下,采取PPS抽样方法(又称概率比例规模抽样),在全区随机抽取了10个街道,并在每个街道中随机抽取6个社区,共计60个社区。每个社区中抽选40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总样本量为2400名老年人(实际收回有效样本为2396个),抽样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以满足在保证一定精度的情况下推测东城区老年人总体情况的要求。本次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老年人个人问卷包含550多个调查变量,涉及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经济收入、健康和就医状况、心理状况、养老服务利用和需求状况、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内容。
         1、老年消费者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东城区老年人的月均收入为2930元,月均收入超过2000元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体的86.8%,月均收入低于1999元的老年人仅占13.2%。从党政机关退休的老年人月均收入最高,达到4472元,高于平均水平;其次是部队和事业单位的,分别为3979元和3797元;再次是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老年人,月均收入超过2800元;从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部门退休的老年人月均收入最低,不足2500元。
        东城区老年人月均总支出为1787元,月均总支出为999元以下的老年人约三成(32.5%),月均总支出为1000~1999元的老年人比例最大,约四成,月均总支出超过3000元的老年人比例最低(11.4%)。日常生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老年人的支出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支出(包括饮食费、水电费、燃气费、交通费等)、服务支出(包括请保姆、小时工的花费等)、医药费支出和非经常性支出(包括购房、装修、家具、车辆等)四大类。
        2、老年消费者个人养老储蓄不足
        个人储蓄是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之一。调查数据显示,东城区存了养老钱的老年人不足五成(46.9%)。男性老年人存养老钱的比例(50.9%)高于女性(43.3%),高龄老年人存养老钱的比例(41.4%)低于其他年龄组。尽管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存了养老钱,但数额不高。在存有养老钱的老年人中,570%的老年人认为存的养老钱不够养老。女性老年人认为存的养老钱不够养老的比例(59.5%)高于男性(54.5%)。
        3、老年消费者社会养老服务购买能力有限
        经济自评是老年人对自身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客观水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超过七成)的经济自评为大致够用,自评经济状况为宽裕(包括很宽裕和比较宽裕)的老年人不足两成,经济自评为有些困难(9.5%)和很困难(2.2%)的老年人占11.7%。但从月均收入2930元来看,北京市东城区老年人还是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
        4、老年消费者参与金融活动极少
        参与金融活动主要是指:买卖股票、买卖国债、购买理财产品、买卖其他有价证券。调查发现,高达87.6%的老年人表示没有参与以上任何经济活动,而对于参与以上经济活动的老年人来说,购买理财产品和买卖国债是他们的首选理财方式,其次是买卖股票,几乎没有人选择买卖其他有价证券。这就意味着近九成老年人没有进行买卖有价证券等目前社会主流理财经济活动,传统的金融储蓄依然是当前老年人最信赖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国债与其他证券类产品相比,收益更为稳健、风险较低,所以受到老年人的青睐。
        5、老年消费者金融意识有待加强
        东城区作为中国首都功能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国内屈指可数,但近九成老年人几乎没有参与金融活动。虽然有其客观因素,但也反映出目前中国老年人金融投资知识有限,其金融意识和金融教育都有待加强。再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为例,在有房产的老年人中,69.5%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24.6%的老年人表示“不好说”,只有5.9%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作为新兴事物,在中国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在中国的适用性如何还有待检验。从本次调查来看,老年人对传统和新兴金融产品的态度都较为保守。因此,加强老年人的金融意识、普及金融知识是发展老龄金融的首要关键点。
         (三)老龄金融难以对老龄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1、养老金体系结构失衡,商业养老保险比例过低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的界定,中国养老保险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是强制性社会保险,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是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它是根据个人经济状况,自愿参加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养老保障体系才得以不断完善并充分运转。
      数据显示:中国第一支柱——强制性社会保险的年末结余基金约占中国养老金储备的90%;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年末结余基金约占中国养老金储备的10%;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则较慢,其养老保险的补充地位并未显现,甚至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养老保险。
        2、居民储蓄率很高,但个人养老储蓄不足
        目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属全球最高之一。中国居民虽然储蓄率很高,但是人均储蓄率分布并不均匀,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个人养老储蓄并不能满足其预期的养老愿望。
        用高额储蓄的方式降低未来养老时的风险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储蓄高额资金本身就面临着货币贬值等风险。这也是中国养老亟须解决的问题。
        3、养老金异地提取难,金融服务费用高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金融服务费用较高,在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支取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跨地提取的问题。
        4、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城乡差距大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只转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转单位缴费,长期支付的资金压力较大。
         5、养老金并轨进入倒计时,缩小差距是关键
       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两者差距巨大,而且已经持续20年,存在制度性歧视。“双轨制”即企业职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不仅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而且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三、创新发展中国老龄金融的构想 
        未来数十年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面临着老龄人口快速上涨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的双重压力,这一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冲击。创新发展老龄金融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整合社会资本、开发性金融力量、风险投资等多种类多行业的金融力量,实现多元化、多层次、人性化、简单化、均衡化的可持续老龄金融市场格局,以实现中国金融在中国老龄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加大老龄金融领域创新力度
        目前,中国老龄金融领域缺乏创新,体现为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需求,在老年人群中接受度低等多方面。所以,以政策推动老龄金融领域的创新是中国老龄金融得以发展的关键措施。创新推动要从以下四方面同时进行。
        1、创新老龄金融观念
        老龄金融在中国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在中国老龄化加速趋势下,政府没有能力全面干预养老保障,所以需要金融手段参与调控。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使得政府干预和市场调控相互结合,是老龄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根本。
        普及老龄金融意识。将老龄金融意识纳入政府对敬老、养老的倡导宣传中,增进公民对老龄金融知识的了解,改变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保守态度,减少老年人对风险性老龄金融的抵触,增强老年人对老龄金融制度的认同。
        树立为自己养老新理念。在计划生育的调控下,如今4-2-1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养老问题如果全部依靠子女,将给年轻一代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人需要意识到养儿防老、国家养老等途径只是养老保障的辅助,想要过上高品质的晚年生活,还是应该依靠自己。
        鼓励养老金融准备年轻化。对社会而言,针对中青年的老龄金融产品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问题的经济困境,同时吸收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对个人而言,长时间的养老金融准备可以积累充足的经济储备,为老年生活提供更多选择,比如养老院养老、生态养老、旅游养老等未来老年人的选择都需要经济支持。
        2、创新老龄金融产品
        创新老龄金融观念,开拓更加符合老年人身心实际需求的金融业务,不仅是对当前金融业的创新实践,也是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渠道。
        老龄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注重群体适用性,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经济和心理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老龄金融产品,使老年人参与金融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是加强业态融合,推进老龄金融业与养老保障等行业的跨业态合作,如老龄金融业务与老年人健康医疗等传统的养老服务业务的结合发展,使老年人享受现代金融创新带来的生活便利。
        三是体现地域差异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老龄金融产品开发也要充分考虑地区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地域特色的差异性老龄金融产品,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老龄金融产品。
        3、创新老龄金融体系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仅仅依靠政府是难以全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的。不断创新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加强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才是创新老龄金融体系的有效途径。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是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结合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其次,要在养老金筹集时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严格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研究养老金与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形态相结合,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
        4、营造老龄金融环境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营造老龄金融环境是发展老龄金融的客观要求,更是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建立多元养老保险协同运行的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中之重,实现公民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占据极大比重,第二、三支柱严重失衡,要更好地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就要建立结构均衡的养老保险体系,强化第一支柱,发展第二、三支柱,真正做到三支柱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1、鼓励发展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补充性养老保险
        以企业年金作为代表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在层次、功能上优势互补,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这对应对通货膨胀是十分有必要的。
        2、推动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自愿性个人养老金发展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中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属于个人行为。储蓄一直以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相比于银行存款,投资于商业保险不仅可以获得收益,还可以规避老年风险。
        3、完善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
        作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成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石,其基本任务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夯实其基础,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第一支柱趋于稳定,但并不坚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越来越大,政府负担过重,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无疑是雪上加霜。做实空账,解决隐性债,强化第一支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发展高效灵活的养老基金业务
        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人们纷纷意识到仅靠政府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积极寻求其他养老途径。养老基金依托于基金公司运作,在投资上更具专业性,具有开放式基金所具有的自由进出、申赎便利、投资金额起点低等特点。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为养老基金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是养老基金发展的助推剂。相较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品牌影响力、营销渠道尚处于劣势地位。在当前大背景下,养老基金产品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仍是大势所趋。
        如同让老年人接受金融产品一样,中国老龄金融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需要迎接挑战、开拓创新的勇气,需要政府引领、全民参与的合作,需要滴水石穿、永不言弃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