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资金流动性收缩,艺术品金融化趋势加强,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春拍的爆发和秋拍的回调。拍卖公司的努力,资本的博弈,促使了2011年拍卖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成交总额高达968.46亿元人民币(统计时间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但拍卖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之间的矛盾导致成交率仅为49%艺术市场再次进入调整期。
1.拍卖规模迅速扩张,高价拍品刷新纪录
受2010年度拍卖成绩的鼓舞,各拍卖公司在拍卖征集和宣传推广上使出浑身解数,促使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卖规模迅速扩张,举办拍卖会的拍卖公司数量、拍卖会数量、专场数量、作品上拍量等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也使得成交结果颇为惊人。据艺术市场不完全统计,本年度成交总额从2010年的596.53亿元人民币飙升至968.46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增长了62.35%。
本年度参拍的拍卖公司数量达357家,同比2010 年增加了136家;专场数量多达3,11场,比去年增加了1,418场,专场划分更为精细,在推出新的专场门类,特色类、创新类和专题类专场增加,同时各类专场均更为注重藏品传承来源。中高端价格区间的拍品数量均有增加:亿元以上拍品为21件,比去年增加了4件;5,000万至1亿元拍品的数量为52件,比去年增加4件;1,000万至5,000万拍品为1,003件,同比增加69.43%。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市场价格两极分化的态势更加明显。
本年度,21件过亿拍品中书画占14席,其中近现代书画占据6席,中国嘉德上拍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创近现代书画新纪录,位居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TOP100中第一位;徐悲鸿创作于1951年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为晚年送给郭沫若的代表作,在北京保利以2.668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拍卖纪录。首幅过亿的油画作品为常玉的《五裸女》,在香港罗芙奥拍卖会上以1.07亿元人民币成交。其后,吴冠中创作于约1973-1974年的《长江万里图》在北京艺融以1.495亿元人民币刷新油画拍卖纪录。
2011年,虽然假拍、拍假、欠款、关联交易,及调整论等各种新闻和消息不断,但不可否认本年度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可否认这一市场从93年至今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交额创新高的同时,高价拍品层出不穷,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亦不断被刷新。
2.春秋两季,喜忧参半
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历了春拍的爆发也经历了秋拍的回调。2011年春,拍卖盛况空前,成交额高达445.31亿元人民币(统计时间为1至6月),同比2010年春成交总额增加了107.28%。而秋季拍卖市场中(统计时间为8至12月),虽然作品上拍量、成交量均比春拍增加,但成交总额增加幅度较小。2011秋拍作品上拍数量环比春季增加91,976件,增幅达35.54%,为350,791件,但成交总额增幅进一步下调,为461.97亿元人民币。细究461.97亿成交额的背后,拍卖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之间的矛盾导致2011年秋拍成交率仅为44%。这一轮上涨行情强弩之末的势头显而易见。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宏观经济的影响,2011年春从宏观经济观察显示整体经济已经进入下滑的趋势,但资金流动性相对过剩。而2011年秋,流动性过剩的形势有所逆转,不少企业甚至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此一社会资金状况明显反映到秋拍成交结果上;第二是卖家对于2010全年乃至2011年春季虚高成交价格的攀比,导致许多拍卖行为了拿货迁就寄售方的奢望,估价过高,造成流标;第三是由于市场价格高涨带动卖家逢高套现的冲动,使大量近期成交的作品又涌进市场,因为间隔太短并且过于频繁换手而遭到买家抵制。
3.书画拍卖仍占主导地位
2011年,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品类总成交额89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增加355.44亿元人民币,增幅达66.21%,支撑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92.13% 的市场份额,高于2010年89.99%的份额。三大艺术品类成交额占比与去年相比,仅有中国书画有所增长,瓷杂、油画及当代艺术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书画市场仍具有强大的惯性。
中国书画2011年成交总额为580.90亿元人民币,支撑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59.98%。在2011 年中国艺术品拍卖TOP100榜单中占据63席,其中高价集中在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上,分别为37席、20席。中国书画拍卖市场中,其中近现代书画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这种成交格局充分体现了收藏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书画作为表达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传记人物的载体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不论从学术上还是市场上都得到确认。虽一般认为近现代书画由于高价的攀比和放大效应,已经进入了一个持平发展的高原阶段,但在可以预料的未来,书画将依然是各个拍卖门类中的主导性板块,差别仅在于不同的流派以及不同的艺术家陆续呈现新的成交纪录。
相对于中国书画拍卖市场而言,瓷杂和油画及当代艺术两大板块市场份额相对缩水。2011年瓷杂成交总额为233.46亿元人民币。其年度市场份额的下降,主要由于今年秋拍瓷杂市场整体遇冷,流拍率比较高,瓷器仅传承有序的精品受到追捧,杂项专场虽然加大拓展,但是由于属于小众市场,或者市场饱和、估价偏高导致大面积流拍,或者新挖掘品类有待市场检验。
尽管本年度油画及当代艺术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不断扩张,促使了本季度这一品类总成交额达77.9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24.44亿元人民币,但市场份额却比去年降低0.92%,为8.05%。本年度,香港地区油画及当代艺术的拍卖优势更加突出,北京地区这一品类拍卖市场发展相对迟缓,但北京地区在高价上有所突破,吴冠中《长江万里图》在北京艺融以1.495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成为内地该品类首件过亿拍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拍卖行对奢侈品类市场的开拓,本年度,奢侈品成交总额为37.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度增加了25.37亿元,增幅高达207.06%。其中秋季该品类成交额占31.28亿元,可见2011年秋季拍卖公司在发展三大主流拍品类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奢侈品市场,以尽早占据这一市场和满足买家口味。
4.北京和香港两地市场地位巩固
2011年,各地区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香港和北京地区作为拍卖中心的地位愈加突出,两地区在各拍卖品类上展开了相对激烈的较量。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试图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和发展自己的市场,并努力在拍卖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提高在全国的地位,但成效不大。
2011年,京津塘地区拍卖规模进一步扩大,上拍量为345,205件,比去年增加了115,39件,但由于流拍率也比较高导致其艺术品拍卖份额从2010年的59.12%下降至58.52%,为566.72亿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仍位居各地区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之首。其中中国书画拍卖优势突出。2011年,本地区中国书画成交量达90,207 件,占中国书画成交量的50.02%; 成交额为359.98亿元人民币,占中国书画总成交额的61.97%。
本年度港澳台地区瓷杂、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表现相对较好。瓷杂一直是该地区的拍卖优势项目,但由于秋拍瓷杂整体遇冷,成交总额减少。本年度港澳台瓷杂上拍量19,008件,比去年增加了9,804件,成交总量为37.96亿元人民币,占本季度瓷杂总成交额的16.26%,低于2010年28.36%的比例,市场支撑力相对下降。此外,该地区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在本年度表现不错,相较于2010年,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总额均有增加:作品上拍4,351件,占本季度该品类上拍量的22.25%;成交3,194件,比去年增加了129件;成交总额份额较2010年提升了2.43%,占本季度该品类总成交额的42.78%,为33.33亿元人民币。
此外,长三角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主要地区之一,一直凭着自己人文、经济和地理优势,努力发展拍卖业务,以期缩小与京津塘、港澳台地区的差距。新老拍卖公司均努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品类。本年度,该地区拍卖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艺术品总上拍量为145,653件,成交71,097件,成交总额为159.3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67.06 亿元。
5.市场进入调整期买家关注性价比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1年下半年受经济形势影响再次进入调整期。虽然不同价格区间的作品数量均比2010年增多,但买家不再过多热衷于以高价竞购精品,而是关注拍品的性价比。
近几年,买家更加注重艺术品的传承著录,诸多买家对著录于《石渠宝笈》的拍品、拍卖图录封皮推荐作品等情有独钟,对此一概全收。但随着伪造传承著录、赝品拍卖等负面信息被披露,买家趋于理性谨慎,更多关注拍品性价比以及长期保值增值能力,对估价偏高或质量不精的拍品出手审慎。
2011年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以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政策导向,中国艺术品拍卖引起社会大众和媒体舆论的空前关注,但进入下半年高估价预期与市场谨慎观望情绪形成艺术品拍卖市场最显著的矛盾特征。春拍行情利好之下,优质藏品持有人纷纷希望借势而出,而由于对成交获利期望过高,委托方与拍卖公司博弈的条件便是提高拍品市场估价,导致秋拍图录上部分高精拍品估价偏高。这本是市场繁荣时期的自然反应,但流动性资金压力造成之前陆续准备进入艺术市场的投资型资金紧张,市场观望情绪弥漫,估价过高反而不利于市场交易形成。
在市场调整之下,秋拍下半场部分拍卖公司纷纷针对买家追求性价比的市场情况调低拍品估价,同时将部分拍品延后至2012年上拍。
6.藏家专场蜂拥而至,市场亦理性对待
藏家专场凭借其传承有序和名人收藏的品牌价值,已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一大亮点,一经推出就广受瞩目,重要私人珍藏更是备受藏家追捧。2011年各大拍卖公司纷纷加大了藏家专场包括海外藏家专场的力度,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买家不再盲目跟从, 而是选择理性对待。
金融危机以后,主要藏家与投资者更加注重艺术品的传承与其在艺术史上的价值。20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106件上拍作品仅有1件流拍,成交率达99.06%,总成交额为3.60亿元人民币,大幅超越1亿至1.3亿港元的估价;多位艺术家打破个人拍卖历史纪录,并带领了逾十位二线艺术家突破千万。张晓刚早期代表作《生生息息之爱》( 三联作) 以6,656.85万元人民币(7,900万港元)成交,远高于估价2,500万至3,000万港元,刷新画家个人作品的历史拍卖纪录,以及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同时也创下张培力、王广义、耿建翌、余友涵、丁乙、关伟、刘炜等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这一专场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尤伦斯收藏多年学术梳理、出版、展览的运作能力和累积的个人品牌效应。而在秋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样是来自尤伦斯藏品的重要专场“尤伦斯重要中国艺术收藏 : 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拍卖结果却低于预期。90件上拍作品有5件流拍,成交率为93.33%,成交总额仅约为1.08亿元人民币,远低于春拍尤伦斯专场3.60亿元的成交额。由此也看出买家在秋拍中更加谨慎和理性。
中国嘉德2011年5月21日推出的“读往会心—侣明室藏明式家具专场”,该专场成交总额突破2.48亿元人民币,连同“承古抱今—明式庋具臻品”两专场80件精品100%成交,成交额逾2.88亿元人民币,创单季家具拍卖世界纪录。“读往会心—侣明室藏明式家具”专场来自比利时菲力浦· 德巴盖先生的私人珍藏,是黄花梨海外私人收藏首次系统性、大规模现身内地。加之这批藏品以往展览著录详实可靠,成为黄花梨买家追捧的重点。
相比以上家具专场,秋拍嘉德推出的“姚黄魏紫—明清古典家具一、二”拍卖成绩远不如预期。虽然精品云集,人气鼎沸,但最终成交率却不理想,分别仅为34%和45%,两场总成交额仅为2.3亿元人民币。究其原因,一方面延续前几季的高预期导致高估价与秋拍买家心态转变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小众市场连续几个拍卖季的大规模精品上拍,势必导致拍品高频率重复上拍,透支市场购买力。
私人精品专场的成功驱动拍卖公司为竞得这类藏品委托而抬高估价,而从市场表现来看,买家对于估价偏高的重要私人精品珍藏并不买单。例如,被寄予厚望的香港苏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晚间拍卖”,拍卖估价高达7.1亿至10.7亿港元,而当晚的成交额近4亿港元这一结果让人有点始料未及。这也说明了面对私人专场拍卖市场的价格追高局面,投标者对于估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并非艺术品来源和价值单纯性考量,也证明了市场的买家正走向理智、成熟。而到秋拍,香港苏富比推出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吸取专场一的教训,估价更为谨慎,降低保证金门槛,逾40件拍品总估价为4.3亿港元,最终成交32件,总成交近5.6亿港元,轻松超过预估价。
7.机构频频入场,金融资本择机而动
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机构尤其是艺术基金频频入场,艺术市场金融化趋势加强。相较于“中国艺术基金元年”的2010年,2011年更多艺术基金在资本和市场的召唤下,加入到艺术品投资大潮中。2011年,《投资有道》推出的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显示,截至11月18日,国内近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成立了超过70支艺术品基金,除去2支已到期解散的,基金初始规模总计57.7亿元。其中,进入《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的2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56.5 亿元。
本年度,艺术机构购藏力量加强,其雄厚的财力充分显示了资本的能量,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在其重点追捧的板块里已经将个人买家逐渐“边缘化”。这一现象在2011年春拍比较突出,例如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作品被湖南广电传媒集团旗下的北京中艺达晨艺术品投资公司以4.255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下,不仅刷新了齐白石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而到秋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成交价格激烈变动的市场格局中,艺术品成交价格的不确定性及投资的风险控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基金对此表现谨慎。不过也不乏个别基金或资产包发行商的冒进并随之而来的拒绝付款,受到了业内的关注。
艺术基金以投资收益为目的,需要通过拍卖市场创造标杆性价格纪录以提高这类藏品的价格空间。在这一驱动下高价拍品频频诞生,2011年春令人咋舌的天价中不少与基金或机构投资介入有很大关系,而这类高价精品通常会作为基金或机构投资的5 年以上长期持有重点藏品。但基金投资中长期持有藏品的比例通常比较小,主要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下,长期风险较大。基金或机构投资比例较大的则为短期2年及2年以下投资,在短期投资方面通常选择市场成熟度较高的成功艺术家作品,其流动性强,套现机会大;另外中期3-5年会选择相对成熟的艺术家作品,这类作品通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品牌,作品数量、价格、藏家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上涨空间。
中国艺术品基金目前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信托方式的基金;一种是以有限合伙形式存在的私募基金。目前艺术品基金在中国仍处于初创期,风控能力、专业性、规范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这一市场形势良性发展的前提是整个市场更加规范、合理的发展以及行业法规制度的完善。
虽然艺术品基金在国内市场上近来越来越活跃,且发行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国内的艺术品基金还存在经济利益至上、市场制度不完善、退出机制过于单一等问题。
|